尼古拉法國官方網站:http://www.petitnicolas.com/


小淘氣尼古拉回來了!
在自從我看過晨星版的尼古拉之後,馬上就對這個調皮搗蛋的鬼靈精愛不釋手。
那時候也寫了一篇落落長的網誌介紹尼古拉,而當時有很大一部份的資料來源是來自對岸的網站,而當時大陸也已經出版這幾本後續的尼古拉了。

↓看古老的網誌去



官網上可以寄電子郵件給朋友喔!



小淘氣尼古拉的新故事1:尼古拉回來了小淘氣尼古拉的新故事2:尼古拉的遊樂園

小淘氣尼古拉的新故事3:尼古拉的怪鄰居小淘氣尼古拉的新故事4:尼古拉給爸爸的禮物

小淘氣尼古拉的新故事5:尼古拉要當大人





上面這幾本就是新出的尼古拉續集,不過還是維持一貫的幽默一樣地有趣,所以其實這篇網誌沒有多大用處(爆)但為什麼要寫這一篇呢?其實是有點想要抱怨的。因為這個翻譯實在是讓我有點點看不下去。為什麼呢?這一看就知道是大陸人翻的嘛,雖然都是中文,但是還是可以很明顯地感覺到差異。我後來去看了一下譯者介紹,他有翻譯過大陸版的尼古拉續集,所以我強烈懷疑這只是把大陸的簡體字更改成正體字而已。
  以上抱怨完畢。尼古拉還是好好看。

《小淘氣尼古拉》故事中的法國印象

《文訊》2007年11月號

劉鳳芯(國立中興大學外文系助理教授)

公元兩千年,已故法國作家戈西尼的女兒搬家打包之際,找出一口大箱子,赫然發現其中堆積著數百頁未收錄成冊的小尼古拉故事文稿。安娜‧戈西尼展讀父親遺作,原只為聊慰一己思親及憶往之意,但四年後這八十則尼古拉故事重新編企問世,《小淘氣尼古拉的新故事》於是掀起一代讀者的童年懷舊之情。

《小淘氣尼古拉的新故事》是由法國漫畫暨雜誌作家戈西尼與插畫家桑貝搭檔,於1956-1964年間陸續寫就。故事情節多半圍繞法國小學生尼古拉及其父母、學校師長及班上同學發展,而桑貝為尼古拉所刻畫手提一只長方形書包的造型,更凸顯他的「學童」身分。

透過尼古拉的校園生活與課室學習過程,吾等國際讀者得以窺見二十世紀中期法國所實施的重大教改變革:法國不同於美國,小學教育向採全國統一教材與綱程。

五○年代,法國教育當局開始加強小學生的書寫訓練,走火入魔的結果,換來的便是讀者在尼古拉在故事中所目睹的景象:小學生抄寫功課動輒以百遍計,而校長或學監也以此為懲罰名目,屢將孩子留校抄寫。當時的法國小學,不僅語文教育制式呆板,數學教育也因繁複艱難的演算而惡名昭彰。

在《小淘氣尼古拉》故事中,數雞蛋是常見情節──比方孩子絞盡腦汁整晚演算,終於得出小數點後兩位數字的雞蛋個數;不僅如此,雞蛋數學題顯然也讓尼古拉班上同學的家長頭皮發麻,因此父母不僅甘願替孩子的託假背書,甚至在學校懇親會場都下海演算,而且結果各異!看來戈西尼透過云云種種關於雞蛋題的描述,可是大大將當時學校的算術教學成效調侃揶揄了一番。

無獨有偶,學生抄寫作業、演算雞蛋問題的情節,也出現在與「小淘氣尼古拉」系列故事同年問世的法國懷舊校園電影《放牛班的春天》片中。該片所刻畫的法國校園,雖是鄉間的青少年輔育院,但片中的時間背景──一九四九年──也約莫落在尼古拉被創造的年代。我對《放牛班》一片印象深刻的一幕是感化院中一位戴黑框眼鏡的老師,某天教授孩子數學演算,只見他嘴裡一面唸著一道雞與雞蛋的算術題,一面自階梯教室後方緩步下樓走向講台,片中的老師僅僅宣讀題目,就快說了一分鐘;有那麼十幾秒鐘一時半刻,我還當那老師是在朗讀法文詩哩。

《小淘氣尼古拉的新故事》除讓我們窺見五○年代的法國小學風情,也讓我再次應證法國人特有的說話文化。我從法國電影所得到對法國人的粗淺印象是,片中的角色總喜歡你來我往地長篇對話。讀過《小淘氣尼古拉的新故事》,才恍然法國人老老少少都迫不及待透過話語表達自己觀點與立場,並享受對話之間所含藏的種種機鋒與言外之意;而在尼古拉系列中,許多故事的情節推進或趣味之處便存在於角色間的拌嘴與辯說:比方尼古拉媽媽在決定離家出走或棄煮晚餐之前,總會先跟尼古拉的爸爸槓上數個段落;而尼古拉和他那群小朋友,也喜歡你來我往唇槍舌戰──當然,這是指他們在打成一團或滾到地上放聲大哭之前。

書中有則〈看馬戲〉故事,記述尼古拉的老師帶整班同學去馬戲團觀賞表演的經過。該篇雖標名看馬戲,但全篇最精彩的部分卻聚焦在觀眾席上老師與同學、以及老師與後排觀眾你來我往的密集對話。

從書中故事的結局來看,這些對話多半時候並無助於問題解決(並且還常常離題),且角色之間也不見得因著對話就達成妥協,但只要個人立場得以充分抒發,故事似乎就可堪劃上句點,並可宣慰是一場喜劇的落幕。

尼古拉及他這群愛說話的朋友,讓我想起台灣米奇巴克出版社近年陸續譯介的法國童書,內容多半採問答方式,鼓勵兒童透過邏輯性的對話,表達自己對於「和平」、「人生」、「情感」等抽象概念或議題的思索。看來法國人對於兒童言說能力的鼓勵與強調,始終一貫。

當然,《小淘氣尼古拉的新故事》之所以吸引人,恐怕還在於尼古拉和他那幫小傢伙們種種淺嚐即止、點到為止的逾矩,以及每回混亂過去,一派雲淡風輕、無辜的「稚」氣;是那樣一種野獸混合天使的童年形象,最教成人不忍釋手地頻頻回顧。

我不免又想起《放牛班的春天》片頭,代課老師馬修對小男主角莫翰奇的初印象:「天使的臉龐、魔鬼的心腸」。馬修老師不也和喜愛小淘氣尼古拉的成人讀者一樣,基於對兒童同樣的愛恨執迷,才會與那群輔育院中孩子牽起一段不了情,並演繹出一段充滿美好憶往的懷舊情。

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Qangelgif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